AICU

View Original

茶道|和菓子是什麼時候才可以吃?

點抹茶必配有一和菓子,同樣先吃完之後再喝茶,才能喝出那不被干擾的茶滋味。

和菓子何時吃?

在日本茶道裡面,和菓子是先單吃,後才獨飲茶的。

華人飲茶,多喜配佐小點,比如揚州有「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說法,意即白天喝茶,晚上泡澡堂,是人生一大享受;又如港式飲茶,老街坊夾著報紙踱步至老店家的老位子,翹起二郎腿斜著把報紙打開,推推總是滑下來的眼鏡,服務人員端起大茶壺注入滾水,展開一天早晨。

台灣喝茶,則一席茶盤,早期豪氣的或整塊原木,或雕刻石頭,但總只要有一方圓盤,就熱鬧滾滾的三兩坐下,或花生或瓜子,就能從清晨聊到黃昏了;現在則更精緻,一只小壺擺在一條長席上,小點則是特選的在地糕點,但不變的是那份暢懷聊天的茶醉。

抹茶的話就都說在心裡,你自己知道就好。

那和菓子必定是有意義的,依季節,像是過年吃的初夢(茄子漬糖,咬下去充滿水份,而日本人過年有言若夢到一富士二鷹三茄子,則該年當好。)、夏天吃的琥珀;依心情,則見主人於茶室之間,欲傳達的真心。

咬開是結實而柔軟的茄子

只是那真心是間接而隱晦的。

這陣子恰好好幾個議題都在探討去日本工作最痛苦的就是「讀表情」,「看氣氛」。

在wakuwakuJapan的「京都人的私房雅趣」節目裡頭,開宗明義就說日本人分兩種,一種是京都人,一種不是京都人,因為京都人是生活中最充滿「間」這件事情的城市。

比如說掃門口的地,你最多掃到隔壁3公分,多了就是不行,因為過分的禮貌就是沒禮貌;又或者鄰居送你一盒餅乾,結果你回送了一顆一萬元的哈密瓜,這就是不懂得相互尊重的回禮,也是沒禮貌(如果是送切了三片的哈密瓜切片就很恰當)。

不是禮多就人不怪,寧可被對方覺得討厭也不要緊,但懂了你會突然發現原來對方是這種心情。

在茶室裡頭,從今天選用的捲軸、抹茶茶碗、和菓子,各種道具都成了線索,水滾的聲音、注水的聲響,窗外的雨聲、鳥聲,也都成了你和自己進一步了解的隱喻。

但撇開這些玄之又玄的文化層面,從科學方法來探討為什麼茶道裡頭要先吃和菓子這件事情更能理解。

所謂抹茶的定義是:「覆下栽培的生葉未經揉捻,直接乾燥製成碾茶,再以茶臼磨成的粉末狀綠茶。」-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茶葉中央會

而現在常用的茶臼尺寸為直徑33公分的石臼,每分鐘50-60圈,每小時可磨出40g的抹茶,然後再用60目的抹茶篩過濾後,即可完成。

換句話說得來不易,以我最主要喝力主抹茶小山園的雲鶴來說,1g折合台幣19.16元,一杯薄茶約4.5g,也就是說刷一次抹茶就要86.22元,若只是單純的當個飲品,也委實可惜。

而抹茶茶粉極其細緻,一旦接觸空氣之後非常容易氧化,因此從科學的觀點中,一放入茶碗之後,迅速攪拌空氣入內之後,得在最短的時間喝完,否則茶碗開口大,溫度會很快下降,整個風味從完成的那一刻起分秒在衰退。

因此當你吃完和菓子之後,甜,覺得想喝茶時,茶碗恰到好處的掌握時間遞到你前面,剛剛好的溫度合著你的手掌傳進來,像是喝著雲朵般的口感接觸著嘴唇滑進來,香氣帶著些微的苦韻,徹底的洗刷了嘴裡的味道,更乾淨了身體。

茶聖千利休必然不知道抹茶的科學原理,但是想必他窮盡一生,必定嘗試了無數次的溫度、刷法、單吃先吃後吃,最後讓一切的儀式都進歸在這一碗茶裡,讓你欣賞讓你飢渴,最後在設計好的節奏裡頭,捨棄一切的只專注在這口茶裡。

啊。你不由得吐了口氣。

好喝。

See this gallery in the original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