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執行長說書|福岡太宰府的九州國立博物館
聽執行長說書
難得假日,雨不出戶,那麼來聽執行長說書。
今天對日本來說是劃時代的重要日子,是新天皇即位,令和的第一天。
整個日本就像翻開了新的筆記本一樣,開始重新整理平成年代的自己,然後展望未來。
Twitter上滿滿的標籤 #平成最後に自分の代表作を貼る,新聞也採訪了一萬個人對於平成年代記憶最深刻的20件事(見下圖)。
這就像是和天皇由來非常深的伊勢神宮特殊的「式年遷宮」,也就是神宮本店每過20年就會重建一座新的,因此佔地5,410公頃的神宮林就有了需求,同時木工技術也得以保存。
就像茶道一樣,因為這些儀式所以得以產生需求,也使得連帶的相關產業能夠繼續延續下去,從原料到工藝技術,在時代的洪流當中,等待著下次改變型態再興起的時刻。(比如日本這幾年重新掀起茶熱一般。)
對我們來說,廟宇是祈求和結市的中心,對日本人來說,廟宇更是與自然共生的聯繫。
一過了鳥居,就是神所居住的聖地,也是深植在日本人心中的「間隔」。
天皇的由來
在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的常設展當中,有清楚而完整的日本史展,從繩生時代、彌生到德川幕府時期的各種文物說明日本歷史。
3.5萬年前的日本,就有從中國海航而來的足跡,因隔著對馬海峽的朝鮮和九州等地都有出土相同的燧石矛;而15,000年前因為氣候開始溫暖,冰河時期已過,人們因此可以走出洞穴,開始出現弓和土器的遺跡,此時其同樣可以在歐洲發現人們沿著海岸線移動的痕跡。
到了彌生時期,日本開始有水稻的農耕,並在彌生王墓當中的殉葬品得見如西漢銅鏡、勾玉、銅矛等物品。
因此可見最初的移民是來自就近的中國,且彼時時值春秋戰國至秦漢之期,那時趙國邯鄲因產煤和鐵礦豐富,加上東漢後期解禁,私人也能冶鐵,所以那時候豪商紛起,並且根據出土文物,那時已經掌握了熱鍛鐵的技術,並用於農具和武器之間。
( 附帶一提,邯鄲因此聚集各地豪商,其中一人「往來販賤賣貴,加累千金」,後來發現奇貨可居,正是影響中國歷史的重要人物呂不韋。)
因此可想見帶著農耕技術和武器的人們從海外而來,抵達九州以及出雲等地,當地的原住民怎麼會是對手?當然就只有臣服的份。
於是在日本古事記的神話當中,就有了「天孫降臨」的篇章,也就是太陽女神天照大神的孫子天津彥彥火瓊瓊杵尊自高天原降臨,使原來的地方神讓出該地,大國主等也退隱於出雲大社。
故此,在日本舊曆10月,至今仍稱為「神無月」,但該月在出雲稱為「神在月」,這有點類似我們農曆過年時送神回去一樣,因為該月在日本所有神都回出雲去了。
從歷史來說這也像是君士坦丁大地整合基督教為國教一樣,接管統治日本的大和民族為了安撫地方神,比如重建更高聳的出雲大社(高達48公尺),以及伊勢神宮的約定:
而至此日本君權神授的依據由此開始,儘管後世歷經藤原家、幕府大名等天皇權力被架空的時期,依舊得以延續,直至1867年大政奉還,使權力回到明治天皇手上,並在1890年施行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天皇明文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統治者,並以「現人神」而神格化。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之後,1946年雖昭和天皇發表了「人間宣言」,承認天皇是人而非神,並且從此不具實權,但對日本人來說天皇依舊是民眾信仰的核心。
而對剛退位的上皇明仁天皇來說,他最欣慰是任內並無戰爭,但對日本人來說明仁天皇夫妻屢次在各種天災時刻總在第一線慰問災民的身影,更貼近民心更讓人在危機時刻獲得了安心。
至於天孫降臨之後,就開始致力於鐵礦的開發,因九州因火山地形,煤礦豐富,加上森林滿佈,再適合冶鐵的發展不過,也開啟了接下來鎮壓南方的隼人族歷史,不過這當然又是另一個故事,只是其中有趣的是由於得載運大量的煤礦、木材等,所以需要牲畜,其中牛就成了主要的動力來源,這也是為什麼早期日本人不吃牛肉,但幸好有此需求,所以保存牛隻,直到後來開始吃肉了,才從中這些牛隻當中開始培育出如今世界知名的和牛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