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執行長說書|台灣實體書店的未來
圖/文 羅英維
給愛看書以及想怎麼提昇住房率的你們
某次
「現在飯店都比書店還多啦。」
會議上一位從年輕就開始都在牯嶺街經營書店,現在年紀大了還在想辦法要拯救書街的伯伯邊說還邊揮了下滿頭的白髮。
台北市自由行旅客從交通要點開始擴散,也就是台北車站、西門町、松山車站等地,一是就近,二是以台北作為跳板進出,中間旅程再夾雜其他縣市的玩法,最為通用。
故此像重慶南路書街店面,在去年五月以1.11億成交,緊接著8月2.8億,12月沒有極限4.8億,讓附近店家再難以承受市場行情,34年的金石堂書店也因此黯然關門。
「到底還須不需要書店?」
這似乎很自然會讓人這樣聯想,但我覺得這就像是音樂的發展趨勢一樣,人們永遠都會需要音樂,只是需要的方式不同。
比若從黑膠道到錄音帶、錄音帶到MD、CD、MP3,到線上購買,到現在月付串流。
從非法到合法商機。
我想書店也是,畢竟沒有故事的人生,就像是少了朝霞的清晨、像是用免洗筷吃滷肉飯、像是用塑膠杯喝咖啡。
總之,就是乏味。
有人想到的新作法
日本有許多新作法,比如一店一書、旅館就是書店、你寄錢去老闆幫你挑書等等。
又像是蔦屋書店,將書和選品結合在一起,立起來的「紳士皮鞋保養指南」,旁邊是一只透明壓克力櫃,裡頭左腳是沒保養、右腳是保養後閃閃發光,周邊從鞋油到刷毛扇形排開,結合完美。
又或「神保町BOOK CENTER」將舊岩波書店大樓改裝,變成擁有9000本書的「岩波書店」+「喫茶店」以及「工作空間」,變成複合據點。
此種方式台灣也在嘗試。
比如誠品中山地下街、信義誠品新改裝的cooking studio可以買菜,可見希望從書開始的腳步。
比如悅知文化在之前書展推出覆面書,也就是牛皮紙包著書,你只能從外頭很好看的手寫字感想猜測裡頭到底包著什麼秘密。
比如竹北的或者書店,有望著稻田的親子繪本閱讀空間、各種深刻的講座、規劃一人、二人、多人的視聽室以及網路海量閱讀直播。
比如台南「艸祭Book inn」,在書裡過夜。
又或者主題至上,比如韓國「首爾烹飪圖書館」,一樓是熟食料理、二樓超過一萬本的料理書籍,然後上三樓自助廚房、四樓料理教室,甚至還有一間原料屋,像109種的鹽。
而更重要的是台灣可能還沒感覺,但美國因為三大科技龍頭互拼(Google、Apple、Amazon)語音喇叭,導致使用率大幅上升。
那麼除了問「XX,今天天氣如何?」以及「XX說個鬼故事給我聽」之外,還可以做什麼?
當然就是說故事,因此美國的語音內容,也就是有聲書和Podcast需求也跟著大幅攀升。
在中國,則是微博的公眾號早就不只紅,而且是知識素人興起的商業模式。
因此最重要的是
由於現在常要去北市府開會,經過信義誠品的時間多,加上每月一次77折購書的優惠,我發現過去半年以上我幾乎都在誠品買書,而且還是喜歡老派的翻書購書。
享受那封面書腰、享受那第一眼的設計和觸摸,享受想看就帶回家,在捷運上迫不急待開始翻頁的感受。
而旅館和書店,也許地上物是衝突的,但書的留存和旅館的經營是不衝突的。
比如說:
「能不能讓這條街上的旅客IG打卡比賽,哪間飯店擁有最棒的閱讀風景?」
「能不能讓飯店大廳放著主題書櫃?能不能想個蓋章打卡?」
讓專業的說書人也成為了旅館的風景?
而現行合作,多是消極的發發DM,那是絕對不夠的,必定要在飯店的網站上面。
因為國外內住宿都是先從查房價開始,也就是增加從入口網站開始,因為來都是規劃好行程了。如果有客人因為書街而來,這樣飯店才會覺得有效,因此要在一開始就先進入旅客計畫。
再搭配歷史緣由,比如重慶書街就是彼時所在城中,公務員多,相對消費力夠,因此舉凡相機、書籍有此需求而起。
又或者打造「來這裡住房看書」的亮點。
不同旅館可以有不同書目,比如A店是藝術、c店是音樂,就像是圖書館一樣。書架還可以再和藝術家合作?
當我們願意遠赴他方,去別人的城市看著不甚懂的書本,只為了體驗埋身在裡頭的感覺時,何以我們不能轉思將之變成差異化的行銷策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