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捷運科技大樓站泔米食堂,好好專心吃碗飯。

圖/文|羅英維

土生土長近日新長出來的米通信實體店-泔 米食堂

土生土長近日新長出來的米通信實體店-泔 米食堂

我們天天吃飯,可吃飯這件大事裡頭,你一定從沒注意過:

「這飯,是什麼米來著?」

萬眾喧嘩中扒著滿口滷肉飯下肚時,永遠在意的是上頭這滷肉是北部的絞肉還是南部口味的帶皮滷肉、吃咖哩飯時說著這辣不辣、油飯時問香不香、吃粽時這料多不多、吃粥時這稠不稠、吃粿時瞧彈不彈,就是單純吃碗白飯,其實在意的也都是其他的配菜。

說真的,台灣人吃飯,可其實還真不懂飯。

所以成天跑產地的土生土長創辦人顧瑋,在今年不只新開辦了米通信,更一口氣延伸開來,真正另起爐灶,和志同道合的夥伴在捷運科技大樓站周邊巷內開了一小食堂:泔米食堂

若幸運說不定還可以遇到顧瑋

若幸運說不定還可以遇到顧瑋

泔(ㄍㄢ)就是每個人喝的第一口米湯

泔字何意?教育部閩南語字典中是一如下:

米湯。例:啉泔 lim ám(喝米湯)、撩泔 liô ám(舀取稀飯最上面的湯汁)

非粥,而是米湯,也表達了這家食堂說是餐館,更不如說是台灣米的實驗小劇場

每一季跟著米通信更替食堂菜單,可要知先姑且不論台灣近年氣候大亂,特別是這陣子雨量驚人,導致作物時節錯亂,濕稻倒伏一地,越認真做餐廳,在食材來源最辛苦;更難的是台灣稻米品種其實很多,加上區域不同,以及新米舊米還有保存方式的考究,繼續下去則是煮飯食還要考量當天份量(煮一杯米和煮十杯米是完全不同的比例)、濕度、炊煮時間等等,每一季這公式又得因為新的米種然後更換一次。

該做的事情,從來都是吃力不討好,但所幸始終有人願意像個傻子般投注心血下去。

點此了解更多米通信|雜誌+當地米+地方食

米通信|這是一份關於台灣米風土的行腳紀錄,一季一刊一地方,不只是文字,更想著分享好米好食給大家。

米通信|這是一份關於台灣米風土的行腳紀錄,一季一刊一地方,不只是文字,更想著分享好米好食給大家。

位置不多12席,若客滿時甚至擁擠,因為只一張大桌,逼得你非同桌吃飯,難以繼續盯著手機,來此就請好好專心吃飯。

因為這碗飯得來不易。

永盛米粉 - 聖光牌純米米粉 簡單燙過放涼,淋上土生土長 On the Ground 自慢的蔭油跟發芽花生油~主菜:飛龍頭(炸豆腐丸子)木棉豆腐壓乾,加入山藥紅蘿蔔香菇木耳,捏成丸後油炸,過水去油,淋上芡汁調味。食堂全料理「不使用精製油」,炸油用的是 Foodhood / 苗林選品 西班牙的特級初榨橄欖油,橄欖油發煙點高又穩定,是適合油炸的好油。

永盛米粉 - 聖光牌純米米粉 簡單燙過放涼,淋上土生土長 On the Ground 自慢的蔭油跟發芽花生油~主菜:飛龍頭(炸豆腐丸子)木棉豆腐壓乾,加入山藥紅蘿蔔香菇木耳,捏成丸後油炸,過水去油,淋上芡汁調味。食堂全料理「不使用精製油」,炸油用的是 Foodhood / 苗林選品 西班牙的特級初榨橄欖油,橄欖油發煙點高又穩定,是適合油炸的好油。

以友善農法栽植的雪福米,是日本越光米的改良品種,口感Q彈甜美,建議可以先單品白米飯再配菜吃。

以友善農法栽植的雪福米,是日本越光米的改良品種,口感Q彈甜美,建議可以先單品白米飯再配菜吃。

這食器也都是台灣陶藝家創作,而太多太多大小餐廳,都未曾在意食器,粗陋就應,七拼八湊,至於美耐皿就不需要再多說。食物因食器而美,好的食器可以讓人端正,捧起碗來或輕巧或沉穩,好筷子尖細好夾,於是桌上禮儀就不粗魯;好盤子可以讓食物突出,如畫一般,讓人不會輕侮,而是好好用餐。

宜蘭媽媽手工的漬蘿蔔乾,會讓你逼問店家有沒有得帶走。米力生活雜貨鋪/溫事與小羅老師MAO's Design幫我們特製的美好食器

宜蘭媽媽手工的漬蘿蔔乾,會讓你逼問店家有沒有得帶走。米力生活雜貨鋪/溫事與小羅老師MAO's Design幫我們特製的美好食器

每日一套餐,且食材沒有備多,售完即停止供餐(建議可以先上臉書私訊預定)。

試營運營業時間:週一到週日12:00-14:00 /18:00-21:00 (店休日尚未確定,試跑看看再跟大家說歐)

點此查看泔米食堂臉書

延伸閱讀

  1. 土生土長
  2. 米通信

交通指南


好好吃飯,泔米食堂

泔(ám),白粥上的清米湯,食米的起點,以泔為名,是開始,也是再學。

吃米吃一輩子,我們懂米了嗎?一叢稻結千粒穗,竭力餵飽著我們的食糧,我們是否認真看待,足夠感謝?自覺不足,於是我們開始了尋米旅程,從台灣的東部走到西部,一季走一處米風土。

台灣最豐沛的能量在於多元:微氣候、微地域、島嶼上遷徙交會的族群人文;依時而做,因地制宜,一代代傳承著的料理與味道,輔以幾十年累下的,隨著食米品味發展而不斷精進的地米品種。不同於鍾情越光的日本、獨尊長秈香米的泰國,台灣米沒有唯一經典,從秈到稉,可能代表了典範的轉移,但更多可能的是,我們有機會發展出更多樣,更有包容性的米食內容,不是新創的,本有的,我們想把它們找出來。

每到一個地方,我們向農家的媽媽學習,學習依旬而食、學習簡單料理,歡喜地同桌吃飯,家常的味,不是刻意的接待,像加雙碗筷而已,媽媽們家裡吃什麼我們一起吃什麼,田裏剛好收成什麼就順手炒一炒地上了桌。

我們總笑說媽媽的錢好難賺,什麼都自己種,自己做,連醬油都自己釀,一點都不假手他人。種給自己吃的作物,做給家人吃的食物,單純、原味、乾淨、友善土地,如同吃飯喝水般,再自然不過。

這些媽媽口中稱不上學問的事情,我們體驗並體會著,滿心感謝;透過我們的手,若也能分享給大家一點點這塊土地給予這些美好的食物,該是多好的事。

尋米到煮飯,我們試著不假會,不刻意表現,認真炊米,簡單調味,食材本豐美,如實就很好,再放上一點我們在地方拾得的氣味亮點,一點我們驚喜的發現;媽媽手作的保存食_漬物、豆腐乳,從媽媽家裡冰箱挖出來的,一家不夠我們用,只好天天換人家,家家味道都不同,每天去不同媽媽家串門子的概念。

每日一套一汁三菜,有什麼吃什麼,沒得點菜,但每樣材料都是我們費心選過的,也是農友們用心呵護的、真心覺得好的。沒有高級的食材,不是多體面的空間,也沒有可以多說嘴的廚藝,小小的店,少少的座位,我們任性地設定成一個大長桌,強迫大家同桌吃飯,就一廂情願,分享的心意,希望還不見外的歡迎大家來我們家裡吃飯:)

Previous
Previous

JC況味絮語|神器平底鍋快速孜然優格牛肉飯/半生酮飲食記錄

Next
Next

新手必修|小朋友一起來,平底鍋爆米花的食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