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2017文博會|華山|看台灣工藝、體驗日本燕三条手藝、在種籽設計的民間什貨店思念彭喜埶
通識|2017文博會|華山|看台灣工藝、體驗日本燕三条手藝、在種籽設計的民間什貨店思念彭喜埶老師
2017的台灣文博會多管齊下,包括華山的工藝、松菸的設計、花博爭豔館的授權以及周邊串聯好店。
所以這天先來華山走走。
以名片換了入場證後,甫進展場先是兩尊門神,金屬打造,光影燦爛遊走如同蛟龍,氣勢磅礡。
這區俱是台灣工藝大師作品,舉凡竹藝黃塗山老師、漆器、木雕等等,側旁則是包括陶、漂流木、鋁、金工、竹牙刷等等各家作品。
中間則也有日本廠商參展,當日現場更有京都瑞鳳堂職人實演手工敲打。
台灣在工藝的路途上說起來為時尚短,再加上戰爭以及政治紛紛擾擾,光是維持已數難得何況傳世;可雖說台灣工藝作品少普遍於大眾使用,多是工藝精品,但若結合新銳設計,比如即將要舉辦的台北世大運聖火,即結合了台灣新竹合金工藝以及南投竹藝共同交織而成,不但比起奧運聖火輕,更彰顯台灣特色。
華山其他場區則是地方特色館,相對可看性就很薄弱,尤其是當日走到邊旁館區,一走進去就聽到主持人拉著一個參觀的小學生直說:
「回去記得和你老師同學說你今天來有遇到大師喔。」
接著就是:
「感謝文化部某某長今天蒞臨我們現場...。」
而現場包括誤闖進來的我們兩人之外,觀眾不超過5名。
台灣是個小島,且我們很愛抄。是以,你能夠在基隆的夜市看到和在墾丁看到一樣的攤商,一說要吉祥物,結果幾乎都是熊。在地形勉強僅能區分東西兩岸的分野上,卻又死命的想要找出差異,而根不願挖深,總只取上頭殘缺的花葉,每逢選舉再換一次,始終找不到特色,永遠舊酒裝新瓶。
可我們真沒特色嗎?
細雨霏霏,復往前行,你會在全透明落地窗的三角店面看見答案。
沒上油漆的水泥牆上,高聳的整齊排列著米的各種姿態。
糕、飯、粿、粥、粽。
米和醬油,攜手串聯起台灣味覺最重要的一條主軸。
下方一瓶一瓶足有42瓶,每瓶均是你很難想像的配方,但內裡材料包山包海包水果,舉凡紅心芭樂醃豆腐乳、金棗鹽滷豆腐乳。
柴米油鹽醬醋茶,老味道,新配方,這是種籽設計攜手台灣原味以及土生土長的飲食文化探索。
然後還有設計包裝。
擺在桌上的魚池紅茶茶罐,是已故台灣產品包裝設計大師彭喜埶的作品,也是我們LOGO的發想者。
他的設計從不止於平面,而是能將熟悉的材質重新拆解,然後拼成一幅巨大的品牌圖樣。
比如這紅茶罐,細看其上,一如趣遊碗般,他將整個製茶過程繪製其上,具體而微;再看這每罐茶葉四面合起,單罐是一個台灣,倘若四罐平放,合起來就又是一幅台灣。
宛如作畫一般,每一個作品都不過是他腦中拼圖的一塊。
依此,何愁台灣不能在文化裡爆炸?可前提是你得蹲得夠低、挖得夠深,這力道才實在,而非仙女棒只是夜空中的流星一閃。
再往前走,鏘鏘的金屬聲,本次另一個重點是我們每年必前往拜訪的日本新潟燕三条此次也有邀請參展。再此你可以花800元台幣體驗磨日式菜刀,完了還可帶回一把刻有自己名字的日本菜刀(回家若不用請務必上油包報紙收起,否則必定快速生鏽。)
而在簡單的販售桌上,我看到了去年幾乎整個東京選品店都大缺貨的庖丁工房菜刀,就這樣簡易的堆在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