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優雅生活的循環,crosstyle北歐傢俱。
「他們都是去哪裡收這些東西?」
對於我持續追問這個問題,crosstyle的Willy就很像是被問「M尖和F尖有什麼不同」的鋼筆店老闆,或是解釋「為什麼放手東西就會掉下去」的物理老師一樣,因為我們總難以解釋已經像是常識般的知識給別人聽。
不過,眼見為憑永遠是個說明的好方法。
直到人正在哥本哈根的Willy傳來他第一晚就直接到一戶準備搬家的人家中拍攝的採購照片,我這才打從心底明白:
北歐傢俱沒什麼,真的不過是生活。
懂得愛惜器物,並且在一個可以互通和交換的良性循環中維修、再利用,讓好的物件在不同的家庭中持續流轉的生活。
只是,台灣人不太會過生活。
東西應該永遠像是買來時般新穎,若陳舊了反正就是丟棄買新品。所以我們從不必學會如何照顧器物傢俱,一如淺薄的人際關係反正厭了就捨棄,臉書上就封閉。
但這樣永遠就無法真正擁有一個屬於自己,那以心思和時間加以潤澤,散發出柔美光芒的關係,一切只是虛幻的水水與帥帥而已。
可是以瑞典來說,在1917年瑞典工藝設計協會就舉辦了「家居大展」,讓家居用品除了功能性之外又兼具美學;1930年斯德哥爾摩大展更以「住、行、傢俱」作為主題,以柯比意(Le Corbusier)為主軸的功能主義設計從此確立,包括簡潔粉刷、大幅透光玻璃,所有設計都指向人們對精簡空間、時間成本的精簡設計。
1940-195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後家居空間需求提升,更進一步開始統一規格下客製化的設計,此一標準化的結果,就是今天你去IKEA看到的模樣;1960年代,托馬斯保森(Thomas Paulsson)提出:「我們需要最好的房間」(We Need the Best Room);至今這些經歷過無數體驗的北歐傢俱們,依舊在全世界的家庭中轉換著,承載著生活。
而倘若你也喜歡Muji無印良品,那知名一整面擺開,再小空間也不放過可以擺進去的組合櫃,進一步瞭解就會知道他們是持續探討狹小的住宅空間中如何最有效率的研究而得到的尺寸。
從「這樣就好」、八分目的核心哲學開始,到House Vision,在狹小有限的空間中追求日式極簡融合自然的光影擺設,那一直能吸引人的正是無印良品所建構的生活想像。
去人家家,把他們的生活帶回來。
「昨天晚上十點,還去一個人人家採購。」
「凳子的十字繍是阿媽自己繡的。阿媽到99歲去世前都還在做,非常健康。」Willy傳來訊息說。
「北歐人自古以來就一直與惡劣的環境搏鬥,謀生不易...。在這樣的氛圍下,人民養成珍惜物力與資源的習慣,這不一定屬於台灣老一輩教導後輩勤儉持家的那種做法,而是學會錢用在刀口上的「選擇力」」。-北歐魅力ICE/p.58
選擇,就是價值,就是品味,更是生活。
我們總欣羨那在夕陽穿透樹葉,灑落在一對牽著手散步老夫老妻的身影;我們也總覺得那一個逐漸褪色的漆碗、深淺顏色不一的未上漆木桌或是擺在爐子上頭帶點鐵鏽的鐵瓶好美。
又或者去日本總要挑二手市集舉辦的時間,好想要把一件又一件看得見的物品都帶回去。
可是有錢也買不到的是時間,有時間也不一定能培養出來的是品味。
真正的感情不會只靠一見鐘情,靠金錢堆砌起來的也不過是虛情假意,而是唯有真正經歷過無數次使用、無數次衝突,才能夠真正碰觸到彼此的真心,而最後一直陪在身邊一起生活。
這不只是器物、不只是傢俱,更是生活的道理。
「用皇家哥本哈根煮維力炸醬麵和奶油炒蘑菇馬鈴薯。」遠在地球那端的Willy即時傳來他的照片。「有沒有愛生活?」
有。
這才是生活。